2021年中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
我國太陽能光伏行業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尤其是2013年以來,在國家及各地區的政策驅動下,太陽能光伏發電在我國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6年中國“光伏+”模式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累計光伏并網裝機量為253GW;2021年,我國累計光伏并網裝機量達到306GW。
圖表 2016-2021年中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
數據來源:國家能源局
2021年,全國光伏新增裝機54.88GW,為歷年以來年投產最多,其中,光伏電站25.60GW、分布式光伏29.28GW。
圖表 2016-2021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
數據來源:國家能源局
2022年中國“光伏+”模式政策環境
2022年2月22日,國務院印發了《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兑庖姟访鞔_指出,到2035年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綠色產業規模邁上新臺階,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減排目標的提出,使得“光伏+”在能源供給市場上形成較強的競爭力,“光伏+”即將迎來蓬勃發展的新時代。
根據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6年中國“光伏+”模式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全國超過15個省市地區在光伏管理政策中提出了光伏+相關的標準與要求。目前已有云南、江蘇、河南、甘肅、海南、四川、浙江以及杭州、浦江、桐鄉等省/市/縣,鼓勵光伏電站與產業園區、學校、農業大棚、魚塘水面、采煤塌陷區等相結合,不斷探索更多的“光伏+”應用場景。
圖表 2021年各省/市規定“光伏+”應用場景
資料來源:中投產業研究院
2022年中國“光伏+”模式企業合作
跨界、合作顯然已成為光伏行業新趨勢。2021年初至今,隆基、晶澳、晶科、陽光電源、通威、天合光能等十多家光伏龍頭企業已簽訂超100個戰略合作協議,其中除了產業鏈深度抱團外,光伏巨頭正迅速外擴“朋友圈”。
2020年硅料、玻璃等原輔材短時間內供應不足、價格突漲,直接導致了下游硅片、組件企業出現缺斷貨、毀約議價等現象,緊張的市場供需不僅促成了2020年數十家光伏細分頭部企業超927億元的“搶料大戰”,也讓隆基、通威、天合光能等頭部企業通過互相參股、成立合資公司等方式達成了深度戰略合作,形成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電站的產業鏈互補格局。這種由產業鏈供需促成的企業合作在進入2021年后依舊延續。
根據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2-2026年中國“光伏+”模式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21年初至今,已有晶科、通威、晶澳、特變電工、天合光能5家光伏企業在通過增資入股、合資擴產形式成為深度戰略合作伙伴。
圖表 2021年光伏企業跨界合作動態
數據來源: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2月9日,為了進一步加強光伏產業鏈的資源共享與整合,夯實和提升自身的行業優勢地位,龍頭企業晶科宣布與通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進行深度聯姻,共同投資年產4.5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年產15GW硅片項目,其中,通威股份按30%股權比例戰略參股晶科能源15GW硅片項目公司,晶科能源按35%股權比例戰略參股通威股份4.5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公司,雙方按股權比例分紅。6月18日,晶科又與晶澳選擇牽手特變電工,入局硅料環節,對內蒙古新特硅材料有限公司進行增資擴股,三方共同簽訂《投資建設年產10萬噸高純多晶硅綠色能源循環經濟項目暨內蒙古新特硅材料有限公司增資擴股協議書》,共向內蒙古硅材料公司增資34.4億元,其中新特能源增資28.1億萬元,晶科能源增資3.15萬元,晶澳科技增資3.15億元。
除了晶科外,天合光能同樣選擇增資入股的方式與上游企業達成戰略合作。2020年11月,通威股份發布公告,擬與天合聯合投資150億元設立項目公司,共同投資四大項目--年產4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年產15GW拉棒項目、年產15GW切片項目、年產15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2021年6月21日,內蒙古通威高純晶硅有限公司工商信息顯示其股權發生變更,新增股東天合光能,注冊資本由原先的12億元變更為28億元,天合光能以5.6億元資金持股20%,實現150億元投資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