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經濟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速我國社會數字化轉型等方面正發揮著越發重要的作用。12月20日,2022中國無線電大會在廣東省深圳市正式召開。據會上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廣東省已是全國最大的無線電網絡和產業大省,2021年廣東省規模以上無線電制造業增加值超4500億元,位居全國第一。面向2025年,預計廣東省規模以上無線電制造業增加值將達到5500億元。
據了解,本次2022中國無線電大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田玉龍在致辭中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作出重大戰略部署,無線電事業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全國無線電管理系統要堅持開放與合作,不斷提高頻譜資源供給的集約性、精準性和可持續性,著力構建集開發、利用、保護于一體的現代化頻譜治理體系,維護安全有序的電磁環境和電波秩序,促進無線電事業高質量發展。
要堅持統籌規劃,著力解決頻譜資源結構性緊缺矛盾,創新頻譜資源管理模式,強化電磁空間安全保障能力,支撐數字經濟發展和信息社會建設。堅持創新驅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企業、科研院所就關鍵技術開展攻關,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快聚合國內外和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培育更多無線電新應用、新業態、新模式,助力相關產業轉型升級。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朱詠雷表示,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廣電行業將持續推進廣播電視高質量發展,向更遠目標、更嚴要求、更高標準發起挑戰。
為此,將實施“智慧廣電”戰略,強化頻譜資源儲備,積極推進“未來電視”部署;貫徹“移動網絡優先,有線、無線、衛星協同”的發展思路,加快打造“連接+計算”泛在智能基礎設施。同時,將加強“大安全”統籌,不斷提高廣播電視無線電管理水平,持續完善相關法規規章,加大邊境廣播電視頻率協調等工作力度,切實維護我國廣播電視無線電臺站和頻譜權益,筑牢安全防線。
廣東省委常委、副省長、黨組成員王曦在致辭時稱,近年來,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廣東省無線電管理工作在依法行政規范化、管理決策科學化、重大保障制度化、設施建設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綜合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作為全國最大的無線電網絡和產業大省,廣東現已形成了覆蓋系統、終端、芯片、儀表等環節的完整產業鏈,擁有一批全國領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展現出巨大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2021年全省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工業增加值超9000億元,其中,無線電相關制造業規模占比超過一半,均位居全國第一,5G基站建設數量、各類無線專網等規模也在國內居于首位。
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以視頻形式出席大會并致辭表示,當前,人類社會正在快速進入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以5G、低軌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無線通信領域的新興技術不斷突破邊界,衛星導航、衛星探測等應用日趨普及,人類探索月球和火星的活動迅速升溫,無線電頻譜和衛星軌道像土地、空氣和水一樣,作為寶貴的稀缺性資源,成為支撐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石。
無線電頻譜資源在推動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5G規;瘧、發展工業互聯網等方面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無線電技術將成為新舊動能轉換和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驅動力。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發展和無線電頻譜資源的有效應用和管理至關重要。
大會發布了兩份無線產業方面的研究報告。其中,《中國無線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2年)》指出,2021年我國無線經濟規模達到6.2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5.4%。無線經濟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出了頑強的韌性,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加速社會數字化轉型、彌補城鄉數字鴻溝、促進新型信息消費、帶動就業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廣東省無線電制造業發展報告》則顯示,2021年廣東省規模以上無線電制造業增加值超4500億元,位居全國第一。其中在通信設備制造領域、新型智能消費終端領域、智能網聯汽車領域、衛星及應用領域、智能機器人領域等都有亮眼的產業發展表現,競爭力持續增強,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預計到2025年,全省規模以上無線電制造業增加值可達5500億元,年均增長率在5%左右。
據了解,本屆大會以“無線賦能數字經濟,頻譜筑基產業創新”為主題,會期三天,聚焦前沿無線電技術和產業發展動態,探討頻譜資源開發利用、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和綜合效益的方法路徑,匯聚了無線電管理、科研、技術、應用、制造等全產業鏈的專家和學者。
除主論壇外,大會還將陸續舉辦10場分論壇和1場產業峰會,主題涵蓋金磚國家頻譜合作、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廣播電視、衛星應用與發展、無線電監測、數字集群通信、5G和下一代移動通信、民用無人機通信、對講機、智慧交通、新一代短距通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