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說的核電,本質上是利用核反應堆中核裂變所釋放出的熱能進行發電的方式。憑借著發電穩定、高能效等優勢,成為“碳中和”背景下不可或缺的發電方式之一。
而最近核電圈也有不少里程碑式的故事發生。
首先就是江蘇的田灣核電站,年度累計發電量首次突破了500億千瓦時,在創下年度發電量歷史新高的同時,也實現了年度發電量六連增。在減排方面,等效減排二氧化碳超過了2.87億噸。中核集團旗下的海南核電也首次實現了發電量超過100億度。
我們不光要立足當下,還要未雨綢繆。大家都知道,未來的核電,屬于第四代核電技術的天下。最近,據中核集團官方的消息,山東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的反應堆實現了初始滿功率,也就是行業內常說的“兩堆帶一機”模式下的穩定運行。
此外,中國的原子能院在小型鈉冷快堆核電源研發上也取得了突破,實現了“一鍵啟停堆”驗證試驗,這方面的研究,我們可走在世界前列。
就這樣,盼望著,盼望著,我們離第四代核電完全商業化又近了一步。
但資本市場的投資者貌似并不太買賬,從核電板塊近一年的走勢來看,指數持續震蕩,最近貌似又陷入了下行的周期。那如今的核電,什么時候才能重新贏得投資者的青睞呢?筆者帶你一探究竟。
一、搶占橋頭堡
回溯歷史,從1954年前蘇聯首次使用核能發電開始,核電至今已經走過了近70年的歷史?v觀這70年,核電技術也經歷了三次迭代,現在各國也在第四代核電技術上一路狂奔。
第四代核電技術其實是在2000年由美國先提出的,目標是要進一步提升核電的安全性和經濟性。而去年年底,隨著20萬千瓦的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并網發電,也標志著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正式投運。
我國四代核電技術發展路徑
而筆者開篇所提到的未雨綢繆,也是除了高溫氣冷堆外,在鈉冷快堆領域取得的長足進步。2017年福建的霞浦鈉冷快堆60萬千瓦示范快堆工程開工,預計于明年建成投產,鈉冷快堆的優勢就在于以液態金屬鈉作為冷卻劑的反應堆,是小型先進反應堆的技術路線之一。
所以,在搶占第四代核電皇冠的橋頭堡上,國內玩家可謂百花齊放。
那未來的核電發展前景如何呢?
選的不說,就說今年。今年以來,已經有5個核電項目、10臺核電機組獲得核準(總投資預計超過2000億元),看得出來,國家對新增核電項目的批準明顯開始加速。而且據核能協會發布的報告,預計到2035年末,核能發電量在我國電力結構中的占比達到10%左右。
核電裝機容量發展目標
此外,據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繼續布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筆者相信,核電項目必然也隸屬于其中。
二、產業鏈誰將受益
如果我們把核電的產業鏈打開,你就會發現,上游是原材料及設備供應,中游是核電站的建設運營,而下游則是發電,大家各司其職。
中游的運營有著比較高的行業壁壘,主要呈現寡頭壟斷的格局。比如我們所熟知的中國廣核(003816)和中國核電(601985)。從筆者對兩者的對比來看,中國核電近兩年的業績明顯要好于中國廣核,尤其是凈利潤,近兩年的凈利潤呈現井噴式發展,而且毛利率水平高于中國廣核。
所以,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再看向上游,對于核電設備,核島是整個核電站的核心,是核電站中工藝最復雜、投入成本最高的部分,具體零部件包括反應堆壓力容器、主管道及熱交換器等等。
而從玩家分布上來看,核島設備整體主要以國企為主導(毛利率普遍在40%以上,因為有較高的技術壁壘),比如東方電氣、上海電氣都屬于這個賽道上的玩家。民營玩家參與部分部件的制造。有一種國企吃肉,民企喝湯的感覺。
而常規島的門檻較低,毛利率也被拉到了10%左右。所以,誰在價值鏈的高地,就很明顯了吧。
三、該出手時就出手
在國內富煤、貧油、少氣的背景下,發展核電似乎成了實現能源安全不可缺少的一環。也正因為如此,三年前國家重啟核電項目以來,新建的三代核電項目如雨后春筍般興起,而且絲毫沒有停下腳步的意思。
而皇冠上的明珠,第四代核電技術,我國在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上的研發進度居于世界前列,這是不爭的事實。未來核電的主戰場,我們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而最近,筆者觀察到,就在核電的上游,核燃料的運輸裝備,作為核電設備重要一環,也在國產替代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即六氟化鈾運輸容器的玩家,如中集安瑞科的子公司已經在出口方面獲得批量訂單,這個數千萬元的市場,我們在不斷拿下。
未來核電的上游,相信國產替代依舊是主線,沿著這條主線,必將能發現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