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央農辦負責人表示,制定出臺該辦法,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建立健全鄉村振興責任體系,健全強有力的鄉村振興推進機制,推動形成全黨全社會合力促振興的工作格局。
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的灌溉!掇k法》明確指出,要落實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保險逐漸駛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其在穩定農產品供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及支持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風險“防護堤”作用顯著增強。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全力推進,也為農業保險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農險提質保障糧食安全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對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提出的任務分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鄉村振興,特別是農民穩產增收離不開農業發展。此次出臺的《辦法》指出,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近年來,我國堅持以“擴面、增品、提標”為重點,持續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政府管理部門不斷出臺新政策,推動農業保險覆蓋面擴大,創新產品和服務,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強有力的風險保障。2020年,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業保險市場。農業保險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從2012年的0.9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7萬億元,近十年年均增長率為20.2%。
糧食穩產,才能守住種糧農民的錢袋子,糧食安全才更有保障!金融時報》在采訪中了解到,種糧成本高、收益低,是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主要原因。同時,糧食生產面臨的市場波動風險和自然災害風險會使農民的顧慮加倍。
2022年以來,我國在繼續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基礎上,實現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益保險在主產區產糧大縣全覆蓋,同時還在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開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工作,進一步提高了保障水平。今年夏秋季節,一些地區因為“南旱北澇”天氣造成不同程度糧食減產,參加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益保險的農戶,獲得了高額保險理賠,實現了“旱澇保收”。
以黑龍江省為例,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后備基地,肩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重任。該省積極推動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產糧大縣全覆蓋。截至2022年9月末,承保面積達4150.74萬畝,實現保費收入26.72億元,提供風險保障達到390.68億元。
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實施鄉村振興,農業保險對于保障農產品生產、保證社會生產生活資料的充足供應以及穩物價保民生都具有重要作用。不過也應看到,當前我國農業保險的服務機構較少,風險保障水平仍然偏低,與農業市場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仍有差距。這也意味著,農業保險發展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機會,農業保險將從“小農險”發展到“大農險”的新階段,成為促進我國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及穩定農民收入的重要金融工具。
助力特色農業產業振興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掇k法》提出,要立足本地區農業農村優勢特色資源規劃發展鄉村產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把產業鏈延伸環節更多留在鄉村,把產業發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資源豐富,區域特色顯著,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具有一定優勢,但特色農業產業具有品種多、投入大、收益高、風險大等復合型特點。通過引入保險機制不僅可以抵御產業發展風險,保險的增信功能還能拓寬融資渠道,增強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全面實施推進鄉村振興,經過長期實踐的保險機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產業幫扶經驗。
“‘鏈條式’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的顯著特征。”中國人保集團副總裁、人保財險總裁于澤表示,對接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和典型縣,中國人保積極延伸保險服務,構建覆蓋鏈條不同環節、不同參與主體的風險共擔保障機制,助力增強農業產業鏈韌性和抗沖擊能力。如聚焦農業產業園區這一地域空間上的現代農業聚集區,公司在陜西楊凌農業示范區先后開發實施了19個首創農險品種。中國人保還將服務農村一、二、三產業相融合,圍繞現代農業新產業、新業態,通過農產品溯源保險、地標知識產權保險等創新產品,助力農產品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
平安產險則推出了“振興保”模式,從產前融資、生產保障、品牌打造到打開銷路等全流程幫扶特色產業發展。比如,該公司在甘肅慶陽通過“保險+期貨”“保險+農擔”等多種方式為農戶融資,通過肉牛大災保險兜底,聯動農擔公司推動活體抵押貸款落地,幫助肉牛龍頭企業獲取融資授信,為產業撬動1億元發展資金。
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中國人壽充分發揮保險資金的長期優勢,采取債券投資、權益投資的形式助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陸續形成鄉村振興產業基金、主題資管產品、債券投資等投資幫扶模式。據統計,截至2022年9月底,中國人壽鄉村振興產業存量投資規模已達780億元。此外,中國人壽在脫貧攻堅期間創新設立規模達5億元的扶貧基金體系,繼續發力鄉村振興事業,以金融投資帶動產業發展。
創新“農險+”產品防返貧
2020年,我國全面消除了絕對貧困,但防返貧任務依然艱巨。為此,《辦法》提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完善并組織實施配套政策,健全并推進實施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重點幫扶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等重點區域,持續做好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讓脫貧攻堅成果更加扎實和可持續性。
《金融時報》在采訪中了解到,中國人保在安徽省前期推出的“深貧保”服務經驗基礎上,結合政府返貧致貧動態監測情況,又推出“防貧保”升級項目,提供“3+N”組合方案。“3”是必選項目,即:特色農產品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其中,特色農產品保險保障因自然災害、病蟲害等導致的農業生產風險,除中央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外,還包含設施農業等各類種植、養殖特色農產品品種;“N”是自選項目,包括基本生活保障保險、家庭財產損失保險、教育升學補貼保險、履約保證保險等。
支農創新產品“保險+期貨”穩收增收作用同樣明顯,能夠有效促進防返貧。今年,江蘇省盱眙縣探索開展了生豬“農業保險+期貨”試點。中華財險為當地4戶養殖戶的2000頭生豬提供了540.8萬元的價格保險保障,以此規避市場價格波動等原因造成的虧損,保障了生豬養殖戶的最低收益。
對于如何構建防返貧長效機制,中國人保表示,應以脫貧人口和農村低收入人群為對象,定向開發費率低廉、保障合理、理賠特惠的一攬子綜合保險產品,強化農業保險與其他險種的銜接,疊加風險保障效果。同時,動態調整參保對象、保險品種、費率水平和保費補助標準等,并及時辦理承保理賠兌付,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談及保險如何更好服務鄉村振興,銀保監會財險部近日撰文表示,要積極穩妥開展“農業保險+”、一攬子綜合險、防返貧類普惠型保險,從保障重置成本向保障經濟價值延伸,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支持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