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金融,加快金融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促進金融科技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專利的申請數是衡量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和企業發展能力的關鍵指標。在近日舉辦的2023第十屆中關村金融科技論壇年會上,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秘書長、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劉勇發布了《2022中國金融科技專利技術報告》。
報告顯示,中國金融科技專利技術數保持高速增長。從金融科技專利數量來看,中國近5年專利數量及增速遠高于其他國家。2017年以來,共有2萬余家企業在中國申請了金融科技相關專利,專利總數達12萬項。
據了解,2021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資達5684宗交易,總金額2100億美元,支付科技、保險科技、區塊鏈等技術繼續領跑市場。其中,區塊鏈、加密貨幣總投資額達300億美元,支付科技融資再創新高,占總投資46%。中國在2021年的金融科技投融資總額達26.3億美元,同比增長44.09%,交易量為185宗,比2020年同期小幅增加6宗。
劉勇表示,在技術領域分布上,中國更加關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而其他國家則普遍對互聯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更加關注。具體來看,中國的大數據分析、云計算和互聯技術占比最高,達到50%以上;大數據、云計算、密碼安全、人工智能增速相對平穩,互聯技術和生物識別技術持續下降;區塊鏈技術近年呈持續快速增長狀態,2021年增速趨于平穩。從區域發展情況來看,金融科技創新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廣東(非深圳)、上海及浙江,這些地區近5年新增金融科技專利占比高達71%,其中北京市金融科技專利數量穩居第一,創新實力優勢明顯,專利數占全國總量的51%。
《報告》中的TOP100企業名單新上榜企業36家,新增區域為河北、天津、遼寧和吉林,銀行業金融科技研發力度持續加大。榜單中,上榜的銀行系公司數量達22家,近5年金融科技專利總數達7000余件,且多數銀行系公司排名相較去年有明顯提升,有6家為本年度新上榜企業,同時2022年上榜企業最低金融科技專利數達到18項,比去年增加4項。
在劉勇看來,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專利技術發展將呈現以下趨勢。第一,隨著國家對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投入的增加,金融機構對數字化升級投入的增加,未來中國金融科技專利技術也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與此同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將繼續引領國內金融科技發展方向,集聚效應將進一步增強。第二,《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征信業務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數據法規的出臺,加強了對數據的保護和使用。數據的使用和交互、數據價值的發掘都以數據安全為前提,“零信任”技術、隱私計算將在金融數據生態建設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第三,金融業對多類型數據融合存儲、風險識別和數據管理高效性的需求不斷增加,數據湖、圖技術等大數據專利技術將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第四,“金融+生活”的高度融合,將金融服務融入到生產、生活的各種場景中,實現用戶需求的無縫銜接,同時對金融領域的很多實時性高、安全性強的場景提出更高的技術需求。第五,元宇宙助推下,VR、AR、MR等技術發展將進入快車道,沉浸式體驗、個性化定制服務等將成為未來金融業務發展的新趨勢。移動互聯技術和5G的發展,有效提升金融感知能力,同時在Web3.0、元宇宙的加持下,VR、AR、MR等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將進入新一輪發展期。